岐黄学社吧
关注: 98 贴子: 465

  • 目录:
  • 19
    在《伤寒论》里有一句经典名言,那就是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,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讲述的一种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的辨证施治的方案。但是,要达到这种境界,谈何容易!
  • 5
    今天在书里看到一个病例,想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交流 太阳阳明合病的初期,寒邪偏于表, 也就是说寒邪会聚在人的体表,表现出轻微 的感冒症状。
  • 0
    垃圾
  • 16
    论一首 脉证九条 方九首 问曰:血痹病从何得之?师曰:夫尊荣人,骨弱肌肤盛,重因疲劳汗出,卧不时动摇,加被微风,遂得之。但以脉自微涩,在寸口、关上小紧,宜针引陽气,令脉和,紧去则愈。
  • 21
    (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) 问曰: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痿。肺痿之病何从得之?师曰:或从汗出,或从呕吐,或从消渴,小便利数,或从便难,又被快药下利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曰:寸口脉数,其人咳,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?师曰:为肺痿之病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隐隐痛,脉反滑数,此为肺痈,咳唾脓血。脉数虚者为肺痿,数实者为肺痈。
  • 1
    所有的事物都是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孤阴不长,独阳不生,也就是说自然界没有纯阴的事物,也没有纯阳的事物存在。
  • 20
  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:(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) 夫风之为病,当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为痹。脉微而数,中风使然。
    nao7777 2-24
  • 9
  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:(证二条 方六首) 师曰:疟脉自弦,弦数者多热,弦迟者多寒。弦小紧者下之差,弦迟者可温之,弦紧者可发汗、针灸也,浮大者可吐之,弦数者风发也,以饮食消息止之。
    nao7777 2-23
  • 16
  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:(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) 论曰:百合病者,百脉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意欲食复不能食,常默默,欲卧不能卧,欲行不能行,饮食或有美时,或有不用闻食臭时,如寒无寒,加热无热,口苦,小便赤,诸药不能治,得药则剧吐利,如有神灵者,身形如和,其脉微数。
    nao7777 2-22
  • 21
   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:(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) 太阳病,发热无汗,反恶寒者,名曰刚痉。太阳病,发热汗出,而不恶寒,名曰柔痉。太阳病,发热,脉沉而细者,名曰痉,为难治。太阳病,发汗太多,因致痉。夫风病,下之则痉,复发汗,必拘急。疮家,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,汗出则痉。
    nao7777 2-20
  • 18
  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:(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) 问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师曰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,四季脾旺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中工不晓相传,见肝之病,不解实脾,惟治肝也。
    nao7777 1-25
  • 6
    张仲景为《伤寒卒病论》合十六卷,今世但传《伤寒论》十卷,杂病未见其书,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。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,于蠢简中得仲景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三卷:上则辩伤寒,中则论杂病,下则载其方,并疗妇人。
    nao7777 1-23
  • 20
    自2011年始学医,时至今日不知不觉已近十年。然而对中医,对学院,对以后的从业问题,却依然有些茫然无措。中医的传承与教育有着极大的问题:中医专业超半成是西医课程,中医学子张口闭口西医术语。中医中药看似正在蓬勃发展,实际却是从内部开始腐蚀。避开从业远景与社会地位不谈,中医中药的理论与传承问题:岐黄之道是否会渐渐被“临床指标”所淹没?届时中医是否会真的失去了灵魂? 目前的中医界应该是混乱的,混乱是依然来自于
    王见庸 7-27
  • 15
    营就是部队的兵营,兵营外面有卫兵保卫,卫兵就是卫。
  • 2
    nao7777
    2019-09
    五行制化的次序:   木生火,火生土,而木又克土;火生土,土生金,而火又克金;土生金,金生水,土又克水;金生水,水生木,金又克木;水生木,木生火,水又克火。
  • 1
    中原大地黄河中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,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,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,所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的,也就是有阳光为阳;而北面则为阴。相反,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来说,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,只会照到北岸。所以,水北为阳。
  • 8
    中医为什么称为岐黄之术?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,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于上古时代,君不见一本《黄帝内经》,乃是当今中医的始祖。纵使百般变化,其根源还是源于此。所以咱们有必要探寻上古时代的神医,了解本源。当然很多人想要看黄帝内经白话,思越建议看黄帝内经原文,翻译的往往会丢掉它的本意!至于某些拍的黄帝内经视频60集高清,这类的可以当入门。至于黄帝内经讲座,建议先看了原文再去听,否则容易先入为主!
  • 0
    nao7777
    2019-09
    木曰曲直、火曰炎上、土爰稼穑、金曰从革、水曰润下。
    nao7777 9-25
  • 3
   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、特点,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,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,从而为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    nao7777 9-8
  • 1
    “察其毛色枯润,可以现脏腑之病”。通过头发的变化的确可以了解机体的生理状况,探视体内存在的疾病及其发展变化。但这主要适用于青少年和中年人,因为这两类人本来就气血旺盛,更容易从头发表现出异常。
    nao7777 8-20
  • 8
    君为主药臣为辅助药佐为协助君臣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。其药力居方中之首,用量较作为臣、佐药应用时要大。在一个方剂中,君药是首要的,是不可缺少的药物。
    nao7777 8-12
  • 17
    一、精气血津液神?   精、气、血、津液、神是关于人体生命物质与功能活动的理论。   《灵枢·本藏》说:“人之血气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。”   精、气、血、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质。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,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,把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、功能、属性的辩证统一,精、气、血、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
    nao7777 8-6
  • 21
   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。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就躯壳与内脏而言,躯壳为表,内脏为里;就脏与腑而言,腑为表,脏为里;就经络与脏腑而言,经络为表,脏腑为里等等。
    nao7777 8-1
  • 51
    nao7777
    2019-07
    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,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,包括望、闻、问、切四法,简称“四诊”。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。
    nao7777 7-31
  • 9
    nao7777
    2019-07
    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”说的是穷究事物原理,从而获得知识,即格物致知。如何格物以及格物目的又是什么?致知目的是什么?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道和术的层面。前者属于术的层面,后者属于道的层面。也就是说,格物是靠术来实现,致知则是探索和总结事物的规律,即求道。所以说格物于术,致知成道。
    nao7777 7-29
  • 13
    太阳病,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经尽故也。若欲作再经者,针足阳明,使经不传则愈。
    nao7777 7-27
  • 6
    “医者意也”,语出汉代名医郭玉,其云:“医之为言意也,腠理至微,随气用巧,针石之间,毫芒即乖。”体现了其对实施医术的慎重。“医者意也”的含义,早在《内经》中就有明确的提示,《灵枢·本神》云:“所以任物者谓之心,心有所忆谓之意,意有所存谓之志,因志而变谓之思,因思而远慕谓之虑,因虑而处物谓之智。”
  • 0
    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,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、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、性别、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。由于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与转归,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如时令气候、地理环境等,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,对疾病的影响更大。因此,在治疗疾病时,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,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,区别对待,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。
  • 20
    出现水土不服怎么办?到外地工作、上学或者旅游的时候,很多人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,面对水土不服的情况,中医有哪些方法呢?
  • 11
    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,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、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、性别、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。由于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与转归,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如时令气候、地理环境等,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,对疾病的影响更大。因此,在治疗疾病时,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,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,区别对待,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。
  • 1
    岐伯和黄帝的合称。相传黄帝曾使岐伯尝百草,行医治病,今传之内经即托名黄帝和岐伯问答论医。故以岐黄为医家之宗祖。后亦用以比喻医道。《聊斋志异.卷八.紫花和尚》:「盖邑有某生者,精岐黄,而不以术行,三聘始至,疏方下药,病愈。」也作「歧黄」。
  • 21
    一、治未病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问题的发生,将问题扼杀在摇篮内。 中医重视的是前期的养生保健,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去解决。客观上不能引起病人的前期重视,就像初中所学《扁鹊见蔡桓公》,蔡桓公不听扁鹊的劝告前期治疗和保养,等到体痛的时候才去找扁鹊,已晚矣。
  • 2
    什么是岐黄之术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,岐是他的臣子岐伯。相传黄帝常与岐伯、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,探讨医学问题。 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《黄帝内经》这部医学著作中。后世出于对黄帝、岐伯的尊崇,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,并认为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、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。直至今天,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《黄帝内经》之论。 《黄帝内经》的文字属于秦汉时期的古文,在文体上相当于赋的体裁,因此,在中国
  • 0
    理法方药,是中医之本,而现在很多中医已经不讲理了……
  • 0
    亲爱的各位吧友:欢迎来到岐黄学社

  • 发贴红色标题
  • 显示红名
  • 签到六倍经验

赠送补签卡1张,获得[经验书购买权]

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

下载贴吧APP
看高清直播、视频!

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>>

会员: 会员

目录: